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2月06日01 版)
水循环灌溉系统、支撑架搭配矾根、酢浆草、绿萝、肾蕨等植物,一面平平无奇的墙变得生机勃勃。日前,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农学院举行第五届立体绿墙设计大赛,其中的作品让师生们眼前一亮。
“肾蕨是一种阴生植物,不论光照如何,它都在努力生长,不需要太多喧嚣和热闹。”作品《溯》的主创成员之一周珊珊说,“这种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因拥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9月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首次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主场活动上,全校师生感受到丰收的成就感。
活动现场,农学院带来了咖啡科技小院的手冲咖啡,苹果科技小院自主培育的6个品种苹果,花卉科技小院的大丽花和月季,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土豆愈伤组织和土豆苗,以及工业大麻团队的麻衣、麻布、麻绳等。
更让大家欣喜的是,这天,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带来了今年的新米,让师生们吃上了自家大学研发和种植的米饭。
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农学院多年生稻团队是一支明星团队。今年,该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云南省高校历史上首次获得这一荣誉的集体。
不久前,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党委宣传部党支部与农学院教工党支部的党员,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拉村的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开展支部联学共建活动,为“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宣传思想文化育人实践基地”揭牌。在多年生稻试验田里,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农学院院长胡凤益教授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宣讲的内容是“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四轮驱动”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农学院培养农业发展领军人才的育人模式。在这一模式引导下,多年生稻团队实现了重大突破。
胡凤益长期专注于多年生稻创制与应用,从理论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生产应用,从源头创制了多年生稻,发明了以“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耕作栽培技术。多年来,他带领多年生稻团队扎根乡村,经过无数次实验,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种,实现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变革了传统水稻“一种一收”种植模式。
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已在国内种植46万多亩,极大节约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可节约45%-50%的生产成本。多年生稻团队与西双版纳相关企业合作,种植多年生稻10万多亩,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5000多万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
如今,多年生稻已在缅甸、老挝、泰国等14个国家推广种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多年生稻研发技术还被纳入非盟农业技术推广框架,在非洲大陆推广大规模高产示范种植,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注入“中国科技力量”。
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农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临沧市临翔区腾龙村的苹果科技小院,师生们用带来的“云大红”早熟苹果,开辟了智能化苹果矮砧密植试验示范园,将每亩苹果树的产量从不足1吨提升至两吨。每年花开时节,果园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形成“生态观光+水果采摘+农业体验”产业链。
在保山市隆阳咖啡科技小院,咖啡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脱胶技术,解决了咖啡生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该团队还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攻关,推出咖啡果皮茶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将咖啡果皮变废为宝;把基因编辑生物技术运用到小粒咖啡种质资源创新中,助力云南小粒咖啡品种更新迭代。
在昆明呈贡花卉科技小院,师生们对月季、百合、大丽花、蝴蝶兰、康乃馨等多个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现代种植和采后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研发和推广工作,解决了不少花卉企业和花农的实际问题。
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肖作敏,2022年2月以来驻扎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作为土壤组的一员,哪怕下雨,她也要到田地里去取样,笔记本上面沾满了水和泥土。她对自己的专业深感骄傲,在她看来,在农业生产一线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她树立了信心,锻炼了意志力,“这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多年来,该院以农学学科为主,依托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信息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建设,开设了农业与农耕文化、农业经济管理学、智慧农业等课程。“多学科交叉发展,将培育出更多既懂乡村振兴战略又懂专业、具备交叉学科知识技能,能扎根农村大地的优秀学生。”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农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