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授奖名单公布,beat365官网项目《一个都不能少:从“控辍保学”到“桃李春风”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基于西部地区148个基层地方的实践例证》荣获一等奖。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汗水的浇灌,是一次又一次不懈的付出。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这支年轻的团队,在“挑战杯”的赛场上,勇破沿途之艰,勇攀自我之巅,展示了一个个突破自我的精彩故事。
一
2017年,云南省首例因辍学引发的“官告民”案件开庭,前后共8位家长因不认真履行义务教育法律责任,被当地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三年后,几位来自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法学院的学生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起案件的相关报道。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官告民”诉讼吸引了她们的注意。这些案例拓展了她们对法律实践的认识。
但她们也在进一步地检索和观察过程中注意到,虽然法律介入“控辍保学”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且也能对乡村辍学问题的解决起到较好作用,然而,在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却是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除了法律介入外,乡村教育振兴还有更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乡村教育目前的发展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乡村教育振兴如何可能?”这些问题在不经意间留存在了几位法学生心中。
对于乡村教育,团队成员之一的张译天也颇有感触。她曾在多个农村地区支教,对过去一段时间农村教育的状况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支教和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她逐渐感受到,乡村教育的改变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有学上”的问题,如何完善农村教育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在未来乡村教育振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面积极引导乡村教育的发展,这对于孩子们个人命运的改变、农村地区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教育振兴,都至关重要。
二
基于地方“司法控辍”案件带来的思考,乡村支教经历,以及对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的共同关注,2020年,同学院、同年级的张亦文、宣莹、李文琼、张译天四位同学,相聚在了一起。
团队在选定研究方向后的两三个月里,搜集了大量材料,搭建了很多框架,但大多数时候还都局限在具体的材料和所阅读的知识中,她们不知道如何从材料中看出问题、提出问题,文章主题总是不够明确。“一开始,我们视野也没有打开,一直局限于研究‘控辍保学’这个机制当中,能够讨论的问题也比较有限,没有和未来乡村教育振兴这个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宣莹同学说道。
指导教师张剑源始终给团队成员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需要明确开展的研究,究竟要回答什么问题?要努力克服固有认识、要注意从材料和案例中提炼和总结。”这给团队的灵感闪动带来了启发。
在张剑源老师的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努力探索之后,团队成员对所搜集的一系列材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团队成员开始慢慢从关注的现象中看到问题,再从问题出发把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在思路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逐渐理清研究的主线。后来团队成员们才意识到,这种慢慢培养起来的能力,对学术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这次学术竞赛,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视野拓展的过程,更是立足于细节广揽全局的过程。团队几位同学在此过程也逐渐成长。
三
“关键还是要通过参加课外学术活动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挑战杯’赛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参与过程也很重要。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就调研方法、案例分析、文献综述,以及理论提升等,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训练。”张剑源老师说。
团队选择了线上和线下共同进行的研究方法。在线上,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全面性以及权威性,团队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人工检索的方式,全面检索和收集广大西部地区有关“控辍保学”的资料和文献,并进行分类和汇总,最终整理出了一个“西部十二省控辍保学案例库”,作为研究的基本样本,为后面深入研究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在一开始的案例和数据检索过程中,我们按照省份进行分工,过程有些枯燥,但我们始终互相鼓劲。我们会经常互相问:‘你在哪个省啦?’‘你到哪个县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仿佛真的置身其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故事,感受和学习各个地方不同的实践做法。这为我们之后更好地进行总结,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增强了我们调研的严谨程度和科学性。”李文琼同学说到。
线下,团队采用了“一对一半结构化个案访谈”,与多位亲历乡村教育的一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获取了很多珍贵的一手材料,收获了这些亲历者们最真实的回应和感受。假期,团队成员还前往了多个地方开展进一步调研和观察,她们看到了东西部的差距,也根据实地调研情况补充、验证先前的研究发现。
在案例搜集和整理基础上,就如何形成系统分析,如何搭建起研究报告的框架,如何提升研究的理论性等问题,以及包括论文的撰写、行文流畅度等方面,团队也经历了不小的困难。甚至于,研究方法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的。当时,几位团队成员都只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她们对于怎么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性质的报告,是很陌生的,基本上都是边学边写。
张老师一直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几位同学都被其中的问题困住的时候,老师不会一下子就来帮助她们,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当她们终于通过头脑风暴解决掉一个个问题的时候,她们感受到了不断探索的乐趣。“除此之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我们在这次比赛中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总的来说,作为法学生,我们对于社会学、乡村发展等方面的诸多文献和理论基础了解不够。因此在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宣莹同学直言团队在文章撰写上的短板。
在张老师的指引下,团队成员开始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和著作,涉及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阅读对撰写文章带来了很大帮助,也使同学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在文章中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几位同学进行分工合作,做出了较为丰富的文献综述,使得团队的四位同学在学理上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
“同学们之前对不同学科的理论著作阅读积累还比较少,因此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吃力。但是,她们都很努力。在有一定积累后,几位同学的视野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有利于形成比较,深化对研究主题的认识和思考。”张剑源老师说。
四
“我希望教育的结果应当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爱家乡、认同家乡、有自身归属感的人。”这是团队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访谈的一位当地学生说的,这番话深深震撼了四位团队成员。
李文琼同学说,自己深深感慨于读书对拓宽眼界、丰富思想的重要意义,又感动于那位学生自身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家乡养育了他们,而他们又将不断推动家乡的发展,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不也正是如此吗?
“怀抱着这么美好的愿望的人,他们想要上学的希望,应该得到满足。”这是团队每个人心中的坚定信念。“在这次研究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深远意涵”,宣莹同学动情地说。
“很多访谈者的回答让我们真切地知道自己的研究踩在地上,是踏实的。”张亦文同学谈到。学术研究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写作上,更体现在实践之中。团队对乡村教育振兴的研究不只流于纸面,也在切实地思考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从学理的角度,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深入乡野山村的每一处细微角落。于她们而言,在一次次的文稿修改过程中、在一遍遍答辩稿的演讲过程中,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的成长不仅是学术能力,更是思想上的升华,亦是对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
比赛结束,但项目并未终止,“挑战杯”竞赛对于她们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阶段性成果的诞生,鼓舞着同学们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信心和勇气。“团队成员已经有一些对策建议的构想,产出了一些相关成果,希望能够立足基层继续推进后续的研究和实践,也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成果落地和效果发挥。”团队中几位阳光女孩充满自信地说。
这支年轻的团队,心怀家国情,着眼于身边事,从脚下积跬步,用知识和信念,丈量所热爱的每一寸土地。“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她们希望能继续为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以及更好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团队成员们也期望,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桃李春风将吹进每一个乡村,最终实现优质乡村教育的“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团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企盼与期待。
供稿:校团委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陈涛